延安对计量确认的理解与应用

       计量确认是计量技术管理的重要部分,为保证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有效性、使用的正确性,确保测量设备满足使用要求,达到预期使用目的,计量技术人员应正确理解计量确认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计量确认。

 

1 计量确认的理解

       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对“计 JJF量确认”的定义为:“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该定义有三层含义:

 

1.1 计量确认是一组操作

       1001-2011“计量确认”的定义中注1:“计 JJF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显然计量确认 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包含校准、验证、调整或维修、比较和加封印或标签等一组操作。1001-2011“计量确认”的定义中注2:“只 JJF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所以,计量确认是一组完整的操作,这一组操作要有记录,并要以合适的方式文件化。在实际应用时通常要有关于计量确认的文件(如计量确认的过程规定、方法规定、人员规定等文件)、测量设备的校准证书或报告或校准原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表格、测量设备状态标识等形式。

 

1.2 计量确认是周期的

       从计量确认的定义可知,计量确认的核心是对测量设备的状态做确认,而确认有时效性,故计量确认是周期性的。

 

1.3计量确认的目的是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1001-2011“计量确认”的定义中注3:“预 JJF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预期使用要求是对测量设备的最低计量要求,它可以根据顾客需求、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环境和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来确定。测量设备预期使用要求不能是定性的,而必须是具体的、量化的,要明确列出诸如测量的参数名称、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必要时还有灵敏度、漂移、重复性、稳定性、响应特性等计量技术要求。这里要注意,“计量确认”的定义中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是从产品要求导出,一般由产品要求再结合考虑测量过程、测量环境甚至测量人员等有可能带来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因素,合成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计量要求的确定是19022-2003《测量 计量确认工作的重要一环,GB/T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中明确指出,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

 

2 计量确认的应用

2.1 计量确认的设计

       19022-2003中明确指出,确认过程有两 GB/T个输入(顾客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及一个输出,即测量设备确认状态。计量确认的设计关键是确定测量设备预期使用要求。抓牢确认过程的两个输入,即顾客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对于工作计量器具,顾客的计量要求往往与生产过程或产品的测量要求有关,计量确认人员要熟知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过程影响和环境影响等因素,结合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将之转化为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对于标准计量器具,顾客的计量要求往往来自量值传递时需要用到的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或校准协议等技术文件中对标准器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人员要熟知这些计量规程、规范和协议,再结合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量传对象、测量过程影响和环境影响等因素,确定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计量确认的设计还包含确定计量确认人员及其职责、确定确认间隔、确定校准方式、确定校准内容、验证结果的处理等。计量确认的设计输出环节是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合格,则确定加封印或标签或状态标识;确认状态不合格,则需要调整、维修,再进行校准、验证或报废。

 

2.2 校准

       校准是测量设备与测量标准的技术比较,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并实现量值溯源。校准记录可以是校准报告,也可以是检定证书或计量比对报告。

 

2.2.1 校准方法的选择

       (1)自行校准:有合法的校准技术依据;有经有效溯源的相应计量标准器;有经专业培训的校准人员,并能对校准结果进行正确、完整地不确定度评定。

 

       (2)委托第三方校准:这是最常用的方式,通常可委托有资质的社会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校准。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委托校准前查验第三方是否有相应的校准资质;二是否符合相应计量法律、法1033-2016 规和计量技术规范的要求。比如按照JJF《计量标准考核规范》的规定,计量标准器的第三方校准必须由法定或计量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进行。

 

2.2.2 确定校准内容

       在进行校准前,要按照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来确定校准参数、校准范围、校准项目、校准点。这里尤其注意需要校准多个参数的测量设备,要明确具体校准哪几个参数,不能有遗漏;要明确每个参数的校准范围,保证覆盖其预期使用要求;要明确除了误差校准外的其他计量技术性能的校准等。

 

2.2.3 确定校准间隔

       校准间隔是对测量设备定期校准的时间间隔,校准间隔一般和确认间隔相等。

 

2.3 验证并填写计量确认记录表

       计量验证是将校准结果和预期使用要求进行比较,得到是否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结论。验证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记录形式,通常使用计量确认记录表。计量确认记录表的设计和填写是计量确认工作的重要一环,要求计量确认记录表内容完整,填写详细、正确。计量确认记录表的内容通常有:

 

(1)测量设备的信息:包含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或管理编号或唯一性标识、测量范围、准确度或最大允许误差等。

(2)溯源方式:是自行校准还是第三方校准。

(3)校准机构名称及其资质:强调的是查验校准机构是否具备校准相应参数的具体资质。这项验证很重要,如果校准机构没有相应参数的校准资质,则校准无效,校准数据是无效溯源。

(4)校准依据:测量设备校准/检定证书或报告中的技术依据,此依据应与测量设备的校准相适应。

(5)确认间隔:明确具体时间间隔,调整或维修后,应对计量确认间隔再评审。

(6)校准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证书或报告编号。

(7)预期使用要求:预期使用要求要定量描述,避免使用定性表述术语。做到两个不遗漏,即参数种类不遗漏和技术要求不遗漏。对于多参数仪表不能遗漏参数,每个参数都要一一列出,有分段要求的也要分段分别列出;对于单参数仪表,要考虑包括“传递的参数”和“影响量”在内的多参数;计量技术要求不遗漏,除了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外,对灵敏度、漂移、重复性、稳定性、响应特性等技术参数也有要求。

(8)实际校准结果:要注意校准多个参数的仪表不能遗漏参数,要验证每个参数实际的校准范围、实际最大误差或实测值等,以便一一与预期使用要求的内容进行比较。

(9)确认结论: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结论合格、准予使用或限制使用,反之结论不合格或停止使用。

(10)调整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用于校准、验证不合格,经调整或维修后的再校准、再验证。

(11)确认日期。

(12)确认人员:熟知或使用此测量设备的计量技术管理人员。

(13)其他:(如果需要)可以是使用环境的说明、修正方法或修正值的说明、使用限制的说明等。

 

2.4 调整或维修

       测量设备在校准、验证后,不能满足预期使用要求,验证不合格,可对测量设备进行调整或维修,然后再校准、再验证。调整或维修后,应对计量确认间隔再评审,维持或缩短计量确认间隔。

 

2.5 封印或标签

       测量设备在计量验证后,不管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合格与否,均要有封印或标签或其他状态标识。验证满足预期使用要求,验证合格,加装或粘贴合格封印或标签或标识;反之,加装或粘贴不合格封印或标签或标识,以免误用。


本文《延安对计量确认的理解与应用》链接:http://www.nmlemon.com/yanan_xwdt/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