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装注射器注射器
圈边必须插到注射泵/输液泵的圈边固定槽中,将注射器推片卡进推头槽内,使用压块将注射器针筒压实。该过程中要保证注射器笔直紧贴,不能出现倾斜,否则就会使注射失去精准度。
2.选择规格、品牌
通常情况下,不同型号注射泵/输液泵的命名会规定注射器规格,如浙江史密斯WZ-50C6型微量注射泵、深圳圣诺SN-50F6A型微量注射泵,其说明书中均明确表明注射器的规格为容量50mL,因此在注射泵校准前需要根据注射泵型号选择相应规格注射器。另一方面,医用注射泵/输液泵对常规品牌注射器均设置了专用代码,在计量校准前,根据注射器品牌输入相应代码,能够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输液管选择
注射泵/输液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步进电机齿轮带动滑块按照一定顺序、规律上下往复运动,不断挤压输液管,让药液按规定速度流进人体。但是各品牌输液管直径、管壁厚度、弹性等参数均不同,这都会对校准产生影响,因此尽量选择输液泵原厂的输液管,若使用劣质或不匹配的输液管将会极大影响校准结果。如果缺少原厂输液管,可按照输液泵说明书,使用仪器自身校准功能,设置相关参数来减小由于使用其他输液管造成的误差。每次计量校准时都要更换输液管,如果使用同一根输液管,则应更换止水夹位置,避免输液管路出现折痕,影响校准结果。
4.注射液选择
在计量校准时,应选择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作为注射液,不能使用生理盐水,这是由于氯化钠会造成校准显示误差,长期使用还会对标准器内部零件造成腐蚀,导致设备损坏。蒸馏水的收集器皿要按照要求放置在合适高度,输入端与输出端在同一平面,否则就会造成校准管路出现真空,产生正压或负压,造成校准产生误差。
5.检查注射泵
注射泵/输液泵的构成组件包含步进电机、驱动器、丝杆、支架等,其丝杆与螺母可往复移动。螺母连接注射器的活塞,工作时,单片机系统发出控制脉冲使步进电机旋转,随后带动丝杆往复运动,推动注射器活塞将注射器中的药液输入人体。校准需要推拉注射丝杆,检查其是否灵活,若感觉丝杆移动缓慢、困难,可以在轨道槽滴入2~3滴机油,润滑后再推拉,使轴承全面润滑,从而减少机械误差,提高稳定性。
6.测量值
选择测量值要以一段时间内的流量平均值为准,不能选择某一时刻的瞬时流量。这是因为瞬时流量或很短时间内的流量因设备结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建议测量值选择1min之内的流量平均值。
7.校准时间选择
注射泵/输液泵由于设备设计构造限制,实际流速有波动,呈现喇叭曲线,因此当注射泵/输液泵与输液管组合时,曲线呈现出观测窗口的平均流速在min与max区间变动。说明设备工作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稳定流量,因此校准时间一定要充足,若时长未到仪器达到稳定流速的时间,就会出现校准误差,对仪器性能产生误判。
8.校准点个数
在校准流量误差时,要按照输液泵10%设定值max为校准起点,在流量区间中明确校准点个数,一般不少于3个,并尽量按规律设计。按规定校准起点设置在20~100mL/h;临床常用值:注射泵5mL/h,输液泵25mL/h[1]。规范规定的校准点难以覆盖临床实际流速,因此,在计量校准时除检测规范规定的校准点外,还需要增加常用流速的校准,以提高校准的准确性。
9.重复性校准
按规定同一流量点要检测至少3次,并利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显示数值重复性。由于测量次数有限,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标准误差s并不是总体标准误差σ,σ的无偏估计值σˆ与s具备σˆ=K×s的公式关系,K为测量次数的系数,测量的次数越多,K越接近1,但是当测量次数小于10次时,K就会产生明显影响[2]。因此利用贝塞尔公式时,测量次数越多,准确性越高,误差越小。因此测量显示数值重复性时尽量不少于10次。
10.特殊药物
在对注射泵/输液泵校准时,单次测量值通常是一段时间的平均值,因此经常会出现注射泵/输液泵均值流量比较接近设定值,并且较为稳定,但是瞬时流速却变化较大,存在明显波动。因此对需要稳定输入的药物(如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使用注射泵时需要加强检测流速的波动,计算流速的波动区间,从而判断该药物是否可以应用该注射泵完成输液治疗。